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基层动态

【党史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一线课堂”走进景德镇航空小镇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常青 发布时间:2021-04-27 17:10:34 浏览次数: 【字体:

2ff0bbd41fcb4c748e0716e5152de143.jpg

启航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响应江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号召,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一线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

4月2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常青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景德镇航空小镇开展实践调研。师生在相关企业人员的陪同下,重温景德镇航空产业发展史,参观航空小镇部分航空企业,倾听航空报国一线故事,感受瓷都航空报国文化,体悟新时代的航空报国精神。

江西航空梦

景德镇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国直升机摇篮”,因其坐拥航空工业昌飞公司和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也形成了全国唯一的厂所融合的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景德镇市将航空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推进,依托景德镇高新区,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航空小镇。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已累计基础设施投入30亿元,总规划面积近12平方公里。经过近4年发展,如今,这片热土上已有昌飞公司、江直公司、江西德利公司3家整机生产企业,形成了年产450架直升机、无人机的产能;集聚了31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其中一半企业已建成投产。全市直升机产销量占到国产直升机份额的6成以上。2019年,省委书记刘奇连用五个“起来”,道出了江西航空梦:航空产业大起来、航空研发强起来、江西飞机飞起来、航空小镇兴起来、航空市场旺起来。景德镇航空小镇正在让江西航空梦逐渐变为现实。

航空筑梦人

小镇的建设者都怀揣深深的航空情结和实现江西航空梦的坚定追求。小镇的创业者几乎都在航空系统工作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三十几年。他们今天来到小镇创业和开拓,是因为他们念念不忘曾经为之奋斗过的航空事业。他们明知,在一块新的土地上创业,未来有太多的艰辛和风险。但是,为了心中的航空梦,他们无所畏惧,克服困难,奋力前行。

航空工匠精神

航空小镇的发展依靠的是几代航空人积淀下来的品质至上、精益求精的航空工匠精神。这里不得不提一位“老航空”——江西省劳模、公司董事长江滨。江滨2010年离开昌飞公司创业,航空情怀丝毫未减,他依然选择做航空,一手创办起了昌兴公司。

2020年上半年,公司接到一笔飞机装配型架的订单,时间特别紧。熟悉飞机的朋友都知道,型架制造附加值高,但也是个复杂精细的工程。江滨决定迎难而上。一边是工人们连续加班作战,每日干到零点;另一边,设计人员还在不断优化方案。尽管如此,工厂的进度依然赶不上订单的期限,江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他把分管技术的副总、技术部部长叫到跟前,一起到车间现场督办。后来,他干脆拎了一把椅子坐在工人面前工作,晚上工人们干到几点他就几点回,一直盯了半个月,终于如期交付了订单的产品。既保质量,又守时间,让昌兴的产品在业内打出了好口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南昌航空大学本校的航空文化特色,此次深入思政课“一线课堂”活动,为将江西航空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弘扬“航空报国精神”挖掘了生动的教研资源。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