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04版要闻版:科研为源 学科为本 ————南昌航空大学科研工作纪实
启航网讯 11月10日,《江西日报》04版要闻版报道有关于我校“科研为源 学科为本”科研工作纪实的消息。
媒体链接: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0-11/10/content_5406_3576410.htm
原文:
科研为源 学科为本
——南昌航空大学科研工作纪实
南昌航空大学自2017年进入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周期后,学校科研工作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目标,对照博士授权单位申报和国家与地方重大需求,聚焦瓶颈,补齐短板,为实现学校短中期目标提供了扎实、有力的支撑,为学校的远期谋划奠定了基础,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谋定而动
南昌航空大学遵循学校学科布局设计,在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和领域内开展重大项目培育工程,为培养符合学校当前定位的合格学科带头人发力。
2018年,南昌航空大学对照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对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主持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要求,针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方向启动了多个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工程。
培育计划实施以来,学校近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一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何兴道教授以学校为第一单位,主持立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项目“基于布里渊散射及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的眼前节弹性成像检测系统研制” 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罗旭彪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立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专项“回收处理全过程特征污染物控制与全组份回收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陈震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立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人工智能视觉增强技术产品研发及在视力障碍人群中的应用示范”项目。
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整体要求,结合江西省特色,完善区域创新方法培训、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伏燕军教授成功申报立项科技部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江西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示范”项目,目的要探索企业创新方法应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创新方法应用长效机制,提升科研与企业创新效率和质量,为江西省创新人才培养,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创新创业环境营造,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技术和智力支撑。
兼修则明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方案》,实施了高水平社科研究项目与成果培育工程,整合全校文科学院的骨干力量,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重点、重大项目进行培育。2020年春,以郭杰忠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实践探索研究》获批立项,此项目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多个领域,是学校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集大成,也是学校首次获得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最高层次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
学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贯彻落实“两办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在政策、经费、项目申报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力争保证该学科项目立项的层次与数量,在年初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破后,学校在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获得1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斩获1项重点项目和1项一般项目。与此同时,继2019年获首批思政专项立项后,2020年再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立项,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扎根地方
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始终遵循《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的引导,坚持践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为其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依托“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罗胜联教授领衔,聚合了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形成了完备的科研体系和团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理念,主要围绕重金属污染物监测、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重金属废水处理与资源化以及重金属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技术集成示范与模式。相关科技成果和设备已经在江西省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作中进行了应用,领衔完成“德兴市南墩村小家坂至王家山坂受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改良服务”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含战略资源固废中金属高值化回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学校长期致力于废水治理与资源化的原理、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构建了废水中多金属选择性分类回收与高纯化新工艺,建成国内首个废水稳定达标处理与金属回收的示范工程,开辟了废水治理的盈利新路径;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将其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坚持自主创新,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安全相关的基础理论、前沿高技术、重大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问题,为我国的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经十余年的努力,形成了电磁与声学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以及无损检测智能化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应用技术和行业标准建设方面颇有建树。使用涡流检测技术研发制造了钢轨运行损伤导波检测和车底悬挂涡流检测设备,解决了高铁钢轨和高铁车辆在役检测问题。参与编写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组织编著的中国科协学科发展预测与技术路线图系列丛书之一《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面向行业
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发展,服务航空和国防科技重大需求,积极投身国防科技建设,参与“两机”等重大航空专项计划,航空军工院校本色不褪。
学校一直专注于航空制造技术,从传统的“铸锻焊”到智能加工和装配技术,积跬步以至千里,形成以航空构件先进连接技术、航空构件精密成型和加工技术、航空装配技术为代表的航空制造技术群。自主研制开发了智能激光焊和搅拌摩擦焊成套技术及装备,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三等奖;“超薄超细航空构件高质量精密焊接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开发的技术与装备在“飞机大气机箱的焊接”“航空发动机导向叶片的焊接”等得到重要应用;航空薄壁连接管整体成形技术成功应用于“C919”大飞机结构件的生产,获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长期致力于服务军工国防重大需求,积极参与国防基础科研、装备预先研究、大飞机、大型军用运输机、四代机及先进航空发动机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攻关。与中国航发集团、中航集团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的铝合金、钛合金高精密化铣技术有效解决了飞机研制中关键结构加工制造的瓶颈问题,其加工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等技术指标超过了国外主要飞机制造商的相关标准;承担的“某复合材料叶片探索”预先研究项目经多年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在国内外率先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轻质高耐热铝基复合材料,并实现稳定化制备,为航空发动机等产品耐热结构件的研制奠定了材料基础。
学科建设是龙头,是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推手,是高校科研工作的目标所向;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之源,是学科发展的强基之路。具备了强有力的、以目标为导向科研工作的支撑,学科发展就会获得充足的源动力,并始终朝既定方向前进。科研为源、学科为本,以本培源、以源养本、相辅相成。近年来,南昌航空大学一直致力于加强科研工作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促进两者的彼此支持,成为促成学科与科研有机结合的催化剂。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9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南昌航空大学以第一单位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获奖成果覆盖学校全部主要优势学科。学校将继续通过科学、合理的谋划和实施,进一步克服和避免科学研究选题的分散和盲目性,加强科研选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继续通过有效、切实、能动的组织和培育,进一步落实学科对科研的指向性作用,提高学科承接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努力为国家和江西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