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我与南航的故事】我与昌航一起成长

来源: 作者:闵佩珍 摄影: 发布时间:2022-10-12 浏览次数: 【字体:

c4b7e92da2df44bc95df50ace8268dc7.jpg

2021年闵佩珍老师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e01b8f6224e6420ab086b010e6142d91.jpg

学校曾创设“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王孝和”以及“青年近卫军”班

  我出生在湖南一个偏远农村,由于家境贫寒,为帮扶父母,照顾弟妹,小学三年级就停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母认为女孩子也应该有点文化,于是停学三年后的1951年,便考上了高小五年级,依靠人民政府的甲等助学金,1956年初中毕业,并考入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从此,我与昌航结下了六十多年的深厚情谊,也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几十年的风雨生涯,把我锻炼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一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民教师。

学习成长的三年

  记得1956年8月17日,在昌航陈明道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我们湖南的800多名学生从长沙乘火车来到南昌,一进校园就受到老同学的夹道欢迎,并饱尝了一顿可口的晚餐,真有一种“乡下人进了城,两眼望不赢”的新鲜感觉,同时内心深处不断地默念着“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让我跨进了健康成长的摇篮,走上了航空报国之路!”

  我被分配到热处理专业学习,在入学教育及专业介绍会上,专科主任崔思翰说:“人们把热处理称之为金属的内科医师。”这句话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灵。它告诉我们,学习此专业的深度和难度,它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果真,上课后,每周六晚上和星期天的时间,绝大部分同学都用于制图课的画图,图纸要求非常严格,铅笔画好后,必须上墨,实线、虚线必须清晰、干净,墨迹稍有污渍,都要重画,直至合格!

  在三年的学习中,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以我们班为代表,学校有一批师德师风高尚,学术水平精湛的人民教师,如语文教师何雨陶,化学教师魏育民,俄语教师张慧淑,力学教师邹盛根,电工教师罗志文,金属学与热处理教师孔德谆、吴锁春,炉子教师陈达彬等等,在他们的教授下,我圆满地完成了三年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热处理专科的专科主任王庭治,崔思翰和团委书记胡和谦等领导和管理干部的坚定信仰、一心为公、关心学子、体贴民心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都深深地教育和影响着我的成长。我连续三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工作,班上的一切工作都是由团支部委员和班委自己解决,我们两委干部都能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团结一致、互相配合、各司其职,使班上呈现出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风。由此,我们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并命名为“赵一曼”班。

  昌航历来是坚定的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工科院校,更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年中,我们先后进行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实习中在指导老师和车间师傅的指导和示范下,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我们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如金工实习指导教师陈桂堂在要求我们制作零件时,其尺寸误差必须是头发丝的几分之几。他说:“你们是将来飞机的制造者,天上飞的不比地上跑的,如果飞机的某个零部件正负相差超过头发丝的几分之几,就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同样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成千上万昌航学子,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和国家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除了教学计划之内的各种实习外,学校还组织诸种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洪都机械厂飞机跑道的修建,丰城耐火砖的烧制、农忙时的双抢以及防洪抗旱等等,记得在修建飞机跑道时,我一次可以挑两担泥土,在烧制耐火砖时,我是班上唯一一个能推土车运送材料的,直到现在,班上同学在一起回忆学生时代生活时,都会谈及此事,让人回味无穷!

  由于受到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和各种实践的锻炼,我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不断获得了进步与提高,于1958年10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去年又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这是我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喜事!

服从党的需要,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原本是一个学工科的学生,梦想当一名工程师,1959年毕业留校,当一名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面对这个180度的大转弯,思想上不通,在当时的“祖国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教育下,我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组织上应该服从。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当年学校就送我去省委党校学习了三个月,1960年便去江西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进修,在老教师李树源(后任师大校长)的指导下学习《资本论》,他真是一字一句,一段一段的作精心讲解,硬是帮我把这本不朽的著作啃下来。《资本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经济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亡灭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1978年为了适应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我丢下两个不满十岁的儿女,又到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进修,正好参加他们本系举办的“回炉”班学习(即工农兵学员),期间除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外,还细读了《哲学笔记》、《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通过两次脱产进修,我才基本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这不仅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搞清楚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从而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我40多年教学工作始终能做到“真学、真信、真教、真干”的理论源头,“马列老太太”的称呼也因此而得名,即使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社会主义处在低潮的时候,我也为自己有这个称呼而感到自豪!因为“能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就是一门能触动学生心灵的课程。

  在40多年的教学中,我从坚信到树立信心,从组织上服从到自觉热爱和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文革”前被“三机部”即航空工业部树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到“文革”后先后被评为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十名‘两课’优秀教师”“全国百名‘两课’优秀教师”;我深知自己马列主义理论基础知识的薄弱,便如饥似渴地寻找学习机会,通过进修和自学,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先后写了30多本读书笔记,使自己具有较为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基础和修养,在教学中做到感染学生到赢得学生的信任,被学生誉为“心目中的好老师”,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工作第一,群众利益第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是我内定的工作原则,长期来,我基本上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幸的是1995年底,我丈夫因病突然去世。真是晴天霹雳,那时我们都只有57岁,正在努力工作并承担培养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当然也我到了卸任系主任工作的年龄了。当时,有朋友关心地说:“你已经献出了一个黄建光,该休息了!”因情况特殊工作需要,我又继续任职干了三年,直到60岁退休。

  全系教职工团结努力,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合力。如党总支书记陈学峰以身作则,确保思想政治领先;系副主任罗明,为制定新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操尽了心,付出了自己的智慧与心血;哲学、政治经济学、革命史、思想品德四个教研室主任:张毅、廖万林、张乃慧、龙企陶都是接近退休的老教师,也是全院各系所有教研室年龄最大的主任,但系里还是给他们延聘了一年,在他们严把“铸魂育人”是“两课”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导下,保证了“两课”建设与改革的正确方向;精明能干的总支副书记蔡江川把学生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并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受到师生的好评;其他教职工都是尽职尽责,敢于担当,使这个只有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系,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催人奋进的局面,我也因此被学校授予“昌航勤政廉政好公仆”荣誉称号。

  在任教的同时,我曾先后担任过三个班的班主任工作,还兼任过全校女生工作辅导员,为了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和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我与学生实行了“三同”即同住、同吃、同活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吃、住、行几乎都是我的工作范围。这种工作方式,发现解决问题及时,客观有效,师生距离亲近,感情真实,关系如同兄弟姐妹。这样不仅有利于做好学生与学校、系之间的沟通工作,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理论观点与现实问题的交流,从而达到思想的统一。去年教师节时,有学生给我发微信说:“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灵魂的铸造者。教师节致闵老师:喜谈唯物论,实际客观看事物;善用辩证法,联系发展解问题;俯仰刹那,巧点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谈吐瞬间,乐道经济领域盛衰更替。”

  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家庭状况、年龄、性格、爱好、学习能力,甚至身体状况都有差别,我作为班主任,首先是通过与学生本人接触,掌握他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同时还经常与任课老师、家长联系(或家访),在全面了解情况后,再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去解决同学们的急、难问题。实践证明,学生是受益的,效果是明显的。在2020年元旦时,学生还来信说:“谢谢:一贯爱惜……学生的老师,大姐!好人一生平安!老学生们,从没忘记您!我和丁原恒、万细纯、雷还悟、张雨龙……常谈,念您!班主任老师都像您……那有多好啊!”

  我深深体会到,人民教师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和维护好自己的道德尊严,才能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和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砥砺奋进中难忘的三件事

  南昌航空大学,由建校时的中专发展到大专,再到本科,最后升格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数代昌航人艰苦奋斗,勤勉敬业,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我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在“勤奋、文明、求实、创新”优良校风的熏陶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其中有三件事是我为学校的发展所做的一点贡献!

  第一件事是“两课”改革。“两课”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它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我们社科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但实际效果往往是“投入多,产出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以及带来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污染着广大青年学生,加上改革开放的复杂性,使学生中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甚至出现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是道路问题,即世界发展的道路问题,中国发展的道路问题,知识分子成长、发展的道路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政治方面问题和人生观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和平演变”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威胁,而且是一种现实的可能。针对这两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深层次问题,作为“两课”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为青年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引方法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思想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

  在坚持“两课”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总原则下,1993年6月我系提出“关于两课改革的方案”并得到了学校党委的批准。10月省委宣传部和省教委在我院召开了全省第一次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研讨会,并把我院定为全省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试点单位。

  由于领导重视、思想统一、措施得力、工作到位、真抓实干,“两课”改革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了上级和同行专家的肯定与表彰。省内同行专家的鉴定结论是:“在当前高校马列理论课教学难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南昌航空学院社科系马列理论课建设和改革,经过几年来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果……教学改革方向正确,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经验丰富,效果显著,具有独特性、先进性、可行性,对于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马列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两课”建设与改革先进单位。

  回顾过去“两课”教学改革所走过的路程,思政课教师始终以“坚定信念、思想铸魂、敢为人先、守正创新、知行合一、担当使命”的精神为灵魂,践行初心、矢志不渝和学院各个部门一起,全员、全方位的塑造了被用人单位赞赏的“政治素质好、作风朴实、工作勤奋、动手能力强”的一批批昌航学子。我们深感欣慰:赢得了历史的主动。

  第二件事是创办了文科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这个想法刚提出来时,就遭到了个别院领导和其他系领导的质疑,认为工科院校新开文科专业有点滑稽,一片反对之声几乎到处可闻,我对社科部的教职工说:“计划已定,决心已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齐心协力做好!” 

  文科专业的新建势在必行:一是工科院校学生的知识面单一,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工科学生必须扩大知识面,做到文理渗透;二是在90年代初的下海浪潮冲击下,要创造条件留住社科部的文科人才。省人大代表、文法学院副院长谌贻春教授很有感受地说:“没有当年社科系工商文秘和房地产管理专业的基础,就没有南航后来文科专业大发展和我们文科教师个人的进步。甚至,我们一些人很可能离开南航另谋出路了。”

  当时摆在社科部面前最大问题就是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及专业老师和建设资金的短缺。趁1994年元旦茶话会,我们把学校的主要领导和各系、部、处的主要负责人请过来,向他们介绍新办文科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其办学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表示在不影响“两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兼顾文科专业的新建,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1995年学院成立经济管理系与社科系合并办学,称之为“社科经管系”。为确保新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高薪聘请经管类专业老师和省市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讲课,同时,有针对性的派出一些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想方设法引进优秀专业人才。新专业的开办和教学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相当不错,不少学生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用,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

  由于教育部政策的调整,要求本科院校停止招收专科专业的学生。1997年我们便申请并开办了“工业经济”本科专业,后又增加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2003年,经济管理系先独立出来,随后陆续把社科系分解为文法、艺术、音乐、马列主义等五个系,现为五个学院。不少人说:“当年的社科系是南航文科学院的孵化器和老母鸡,也是南航文科教师的培养者和伯乐!”可以说,当年新开办的文科类、经管类专业为后来学院从单纯性工科院校升格为以工、管、文为主干学科,工、管、文、理、经、教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为学校的发展算是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

  第三件事是率先开展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了“心理咨询室”。1983年,我出任学校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工作(主持工作),在工作期间发现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非都是思想政治问题,也并非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因为认知问题而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于是,我试着请一些有亲身经历的老教师为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谈心活动,取得了好的效果。回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我又增加了一些讲座,这些不定期的活动,一直延续到1998年退居二线。当时,学工处处长徐光井希望我把学生工作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建立起来。退休后,我被返聘到学工处,专职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一干又是8年,先是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坚持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值班,接待来访者,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提高认知水平。后来对每届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测试”,然后,根据他们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解决;还开出了心理健康“必选课”;我在“团体咨询”中别有特色地组织了以“木桶原理和平衡发展”为主题,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存在的心理问题设立“四个专题”教育,这“四个专题”教育都是寓教于乐,通过21个游戏体验,让学生领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把参与者引向自立、自信、自强的成才之道,学生也收到了课堂上不一样的收获。这种形式的教育先于全省各高校,便获批设立了教学研究课题。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省教育电视台还做了专题节目进行宣传,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也多次被评为省内高校先进单位。

  回顾当年的学校,拥有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教书育人,积极引导学生成才的教风;拥有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真的学风;拥有师生互相尊重、教学相长、和谐相处的新型师生关系;拥有对工作兢兢业业、作风朴实、廉洁奉公、一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忘我工作的各级干部,尤其是当年干部与教职工在工作中的那种“想作为、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担当精神和信仰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受益一生。

  在今年迎接70周年校庆100天倒计时全国校旗传递启动仪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任、79141班校友向巧激动地说:“仪式举办得热烈、喜庆、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尤其是看到冀老师94岁如小伙般挺拔且思想敏捷,口齿清晰,我就想到您二位老师(闵佩珍,许德丰),老师在,母校尚有归处,您二位一定会像冀老师那样健康长寿,让同学们即使华发上头,皱纹满面,也有老师可念想!”“老师在,母校尚有归处,”“同学们即使华发上头,皱纹满面,也有老师可念想!”。顿时,我深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和份量!要是时间能逆转,我愿意再站在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在校的同学们,全体校友们,“昌航为我们铺前程,我们为昌航添光彩!”让我们一起祝愿母校日新月异,实现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

  (作者闵佩珍,我校1959届热处理专业毕业生)






责任编辑: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