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最美教师】侯育花:十四载躬耕教坛,做材料学科的“筑梦人”
在南昌航空大学,提起侯育花的名字,学生们会说“她的课能让复杂的材料学变生动”,同事们会赞“她干事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这位材料学博士、副教授,自2011年站上讲台至今,用十四年的坚守,在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的赛道上一路奔跑,既当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做产业创新的“赋能者”,更成了学院发展的“务实派”,用行动勾勒出新时代高校“最美教师”的动人模样。
课堂上,让抽象知识“活”起来
“侯老师的课,从来不是照本宣科。”听过侯育花上课的学生,都对她的课堂印象深刻。在她看来,材料学科知识点抽象,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为此,她花了数年时间打磨教学方法,把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融入每一堂课。如讲授“分析材料制备工艺”时,她会结合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引导学生思考技术优化方向。“从‘被动记’到‘主动想’,才是真的学会了。”侯育花常说。
为了让教学改革更系统,她牵头申报2项省级、4项校级教改课题,把课堂里的思考转化为一篇篇有价值的教改论文;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她反复打磨课件、模拟课堂流程,甚至邀请学生提意见,最终拿下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主讲教师”。而在研究生培养中,她更像一位“定制化导师”:学生基础薄弱,她就从文献阅读方法、实验记录规范开始手把手教;学生对某一研究方向感兴趣,她就帮忙对接行业专家、申请专项实验资源。在她的指导下,多名研究生的论文获评“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还有学生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深造。“不辜负每个学生的期待,是我当老师的底线。”侯育花说。
科研中,让实验室成果“走”出去
“教学让我知道行业需要什么,科研则让我能把更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侯育花的科研方向,始终紧扣国家需求与地方发展,积极响应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聚焦稀土永磁材料领域,这既是江西的优势产业,也是我国关键战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她已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的60余篇SCI论文中,单篇最高被引次数达190次,5件发明专利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更让她自豪的是,与赣州富尔特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不仅拿下中国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还成功落地企业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应用。“看着实验室里的配方、数据,变成车间里源源不断产出的产品,觉得所有熬夜、失败都值了。”侯育花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学科建设,让学院发展“强”起来
2022年,侯育花多了一个身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从一线教师到管理者,她迅速切换角色,把“较真”的劲头带到了新岗位上。第五轮学科评估期间,她带领团队梳理近五年的学科成果,从每一项数据的核实,到每一份材料的撰写,都亲力亲为,常常加班到深夜。“学科评估关系到学院的未来,一点都不能马虎。”最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学位点建设中,她牵头完成两个硕士点的合格评估工作,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强化过程质量监控,确保人才培养标准不打折扣;在学校申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点的关键时期,她全程参与申报材料撰写,用专业能力为博士点成功获批添砖加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样离不开她的用心谋划: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她牵头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研究生外派实习制度,还成功申报3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这一数量占全校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总量的50%,为学生搭建起从课堂到产业的“实践桥梁”。
十四年时光,侯育花的脚步从未停歇:清晨的实验室里,有她指导学生调试设备的身影;深夜的办公室里,有她修改教学方案、完善学科材料的灯光。她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但看着学生成才、学科进步、成果落地,就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侯育花依然满怀热忱:“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为材料学科培养更多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图文一审:袁源平 图文二审:侯育花 图文三审:戴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