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最美教师】从“小丁姐姐”到“丁妈妈”: 丁园24载躬耕教育沃土静待“花儿”绽放
启航网讯 在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丁园老师的名字总与温暖相伴——实验室里,她俯身指导学生调试仪器,指尖传递专业温度;办公桌前,她逐字推敲学生论文,字里行间倾注育人匠心;偏远山区小学的课堂上,她化身“环保科普师”,用生动语言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自2001年从南京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入职以来,24个春秋流转,丁园从学生口中亲切的“小丁姐姐”,逐渐成为大家信赖依靠的“丁妈妈”。她以热忱为笔、专业为墨、坚守为纸,在教学科研一线书写下满含匠心与大爱的教育篇章。
深耕课堂:做创新型教育践行者
“热爱教书,更要把书教好。”这是丁园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她深耕教学的行动指南。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她长期担任校级兼职教学督导,助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她还多次在省、校级讲课比赛中斩获佳绩,“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学生心中最喜欢的老师”等荣誉加身,成为她教学成果的生动注脚。
翻开丁园的教学履历,常年保持年均授课超200学时的高强度,承担5门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这样的节奏,她一坚持就是多年。其中,《环境工程仪器分析》课程的“进阶之路”尤为亮眼:从校级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到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再到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更成为学校第三门在新华思政网上线的课程。
在教学创新的道路上,丁园从未停歇。入职不久,她便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引导学生预习基础内容,线下聚焦讨论与实践,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她擅长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讲解“ICP光源克服自吸干扰”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鼓励大家“搞科研、做技术,既要直面难题,更要具备破解难题的志气与能力”。她主编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与写作》教材,专门增设“思政导读”板块,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行业责任与使命。该教材获评校级创新创业课程。
科教融合:当科研路上的领路人
在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丁园同样成果丰硕。多年来,她牵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等10余项科研项目。她始终秉持“科研育人”理念,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科研训练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指导学生参与“三小”项目、开展创新实践时,丁园总是倾囊相授、手把手教学。在她的悉心指导下,27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项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她带领的团队还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省级奖项。
为让学生“接地气、学真功”,丁园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邀请一线环保专家走进课堂授课,带领学生深入环保企业、污染治理现场开展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监测、污染治理项目中,锤炼职业素养与工程能力。作为硕士生导师,她对每一位学生都倾注心血,培养出的毕业生中,不少已在高校、环保管理部门、企业等岗位上挑起大梁。
热心担当:做大爱精神的传递者
在同事眼中,丁园不仅是良师,更是一位有担当、肯奉献的老党员。她曾两度担任环境工程教职工党支部书记,期间牵头组织“课程思政研讨”,帮助教师精准融入思政元素;策划“环保公益实践”活动,带领团队开展环保宣传、公益服务。在她的带领下,所在党支部先后获评“第七届江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学石秋杰同志活动先进集体”等省级荣誉。
但每逢党内评优,丁园却总是主动将机会让给年轻同事:“年轻人正处于成长关键期,需要鼓励与支持,让他们多获得荣誉,更有助于成长进步。”她用实际行动为青年教师铺路搭桥,彰显党员先锋本色。
走出校园,丁园又多了一个身份——生态文明“科普使者”。作为江西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她频繁参与“中国生态科普行暨赣鄱科普大讲堂”活动,脚步遍布山区小学。在课堂里,她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蓝天、碧水、绿树的故事,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悄悄植入孩子们心中。
24载春秋,一支粉笔、一方讲台,丁园坚守教育初心;一届又一届学生,她以匠心育人、用情怀守护。如今,这位“教育园丁”仍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静待更多“花儿”绽放,书写属于她的教育温情。
(图文一审:陈少波 图文二审:黄益萍 图文三审:刘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