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发展提质年 人才培养篇2】“链”接未来航空 我校打造本科人才培养新生态

来源:教务处 作者:魏明炜 摄影:占晓勇 发布时间:2025-09-23 浏览次数: 【字体:

启航网讯  南昌航空大学深耕教育与产业融合之路,紧扣航空强国建设与江西产业发展,在本科人才培养上不断出新,通过专业调整、课程升级、校企协同等举措,逐步打造贴合产业需求、助力学生成长的培养新生态,为服务航空与服务地方输送“新鲜血液”。

微信图片_2025-09-23_145127_245

精准对接需求,锚定产业链“调专业”

按照“专业育人、产业用人、供需对接、按需培养”的思路,围绕产业链配置专业链,不断提升学校专业与航空产业的匹配度。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围绕国家航空产业及江西“1269”行动计划,聚焦低空经济装备制造“绿色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近三年新增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5个专业,积极申报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等3个专业。压减停撤错位低质专业。出台《南昌航空大学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推进专业“瘦身”,2020年至今停办停招21个错位低质专业。同时,定制航空特色培养方案,将10个现有专业改造成航空特色专业。建成航空类特色专业群。目前,学校已建成覆盖航空工业全产业链的航空类特色专业群,涵盖设计、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全校56个本科招生专业中,航空类占比77%,服务江西“1269”行动计划专业占比80%。其中,2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

微信图片_2025-09-23_145134_762

夯实能力根基,紧扣创新链“改课程”

学校紧跟技术、产业变革步伐,不断充实和调整“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智赋能促进交叉融合。面对航空装备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推动人工智能融入各类课程,加快“人工智能+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建设。面向下一代战机总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积极推动传统专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形成“X专业+人工智能”的专业升级建设。其中,“AI赋能总冶金师后备人才培养:航空发动机热加工技术智能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成功报送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优化航空特色课程资源。以一流专业为引领,驱动航空核心课程群高质量发展。建设了《飞机装配原理与工艺》《航空航天概论实践》等22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6门省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了具有航空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库,辐射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搭建航空构件数智化制造创新实践平台,开发覆盖航空产品设计、制造、装配的工程训练课程,鼓励引导本科生制作多工种结合、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作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近年,学校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12项、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金奖2项。

微信图片_2025-09-23_145118_135

破解培养难题,聚焦人才链“育精英”

学校强化问题导向,提升解题举措,不断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为江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以试点教育部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改革高校为契机,修订《南昌航空大学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办法》,绘制行业产业与学科专业映射图,推动二者精准对接。同时,开设空天材料智能成型工程等13个微专业(计划增至20个),助力学生成为产业急需的“专精尖”人才。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孝彭书院组建“太行”“强五”实验班,围绕航空装备研发,强化学科交叉、校企联合,着力打破专业壁垒,打造航空拔尖人才培养“特区”。鼓励各学院开展凌云班、春晓班等特色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航空制造现代产业学院、集成电路与光电信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通过“校区进园区、企业入课堂、行业联纽带”实现深度对接。目前,已联合开发40余门校企合作课程,其中6门获批省级校企合作课程;共建16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组建由870人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破解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同质化”与“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实践参考。

(图文一审:魏明炜  图文二审:吴涛  图文三审:梁红波)



责任编辑:赵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