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最美教师】万苏春:让法律课堂在人间烟火中“活”起来
启航网讯 法治的种子如何在青春心田扎根?答案藏在万苏春十年如一日的育人实践里。作为深耕教学一线的引路人,她始终秉持“德法兼修” 理念,以学生为本,用有温度的课堂、真场景的实践、活态化的创新,让枯燥法条接上生活烟火,让法治信仰融入青春理想,为无数学子点亮了守护正义的前行之路。
课堂里,让法条接上“烟火气”
光念法条学生记不住,要让他们用起来才懂得其中滋味。万苏春深知,大学是传递法治底层逻辑与精神价值的关键阶段,而热点事件正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最佳纽带。每年她都会追踪热点民生时政,精心挑选适配的知识点进行衔接,从行政立法规范到行政执法边界再到行政救济监督,引导学生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视角中,学会用行政法理性又不失温度地分析问题。
如今的大模型技术更成了她的教学助手。讲解法家思想时,她设计“古今穿越”互动:学生借助大模型迅速梳理资料,一组扮演韩非子等古代法家代表阐释“法以治民,术以治官”的时代动因,一组以现代晚辈身份提问对话,另一组则总结凝练法治文明跃迁。“过去写剧本要花一周,现在学生用15分钟就能用大模型备好内容。”这种鲜活形式,既让学生看见古人智慧,也明晰法理逻辑的时代演进,打破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单向灌输,更让学生读懂法治对人间烟火的关照。
考评中,让能力代替“一张卷”
法律人要解决真问题,而非仅答好一张卷。万苏春摒弃“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模式,将课堂打造成能力锤炼的“练兵场”:课前学生要提交“痛点清单”;课中精讲知识要点,并设计适配的课程互动环环相扣,辩论场上的逻辑构建、模拟法庭的应变表达、普法视频的创意竞赛、情境实训的现实呈现,每个环节都对应着明确的能力目标。
课程设计时,她总会提前规划好学生的角色,希望人人都能参与其中。评分不再看标准答案,而是聚焦学生能否发现真问题、构建好逻辑、传递出观点、培育新思想。“考分”换成“贡献值”这种考评方式,既让学生充分展现所长,更培育了他们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与同学间的协作情谊。
行走间,让课本走进“真场景”
不走出去,对法律的理解永远隔着一层纸。为拓展课堂边界,万苏春打造了“行走的行政法”实践品牌,在政府机关、基层社区、法院律所建起实践基地。她带着学生切换视角,从“服务接受者”变为“执法观察者”,去便民服务中心了解实操难点,到派出所体验行政执法如何平衡法理、事理与情理。
在调研政府信息公开课程项目时,她让学生查摆政务网站,再与公职人员交流,畅谈体验建议。这种带任务的实践让课本“活”了起来,也让学生明白:法律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融入民生冷暖。亲眼见证了公务人员为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化解群众疑问所开展的工作,学生们更能真切地看到行政工作运行的现实图景。
日志里,让课程长成“生命体”
万苏春的电脑里,藏着一本“教师成长日志”,那是她教学的“进化密码”。日志里没有空泛的理论,全是实打实的细节:“课程互动超时,下次需要定时把控”“某些学生未参与项目,需沟通对接原因,并设置适配项目。”“情景模拟考评指标分值设置仍需改进”“超星的课程环节衔接上还有漏点”“课程思政的融入点需要更换”……
她坚信课程不是固化模板,而应“动态更新”。每次课后,她都会记录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度,针对问题迭代设计。从项目的优化到流程的调整,从互动形式的更新到评价体系的创新,从课程基地的建立到课外调研的对接,这本日志见证着每一堂课的打磨痕迹。正是这份匠心,让她的课程入选全国高校教学展示平台,斩获6项国家级、省级教学奖项。
天地间,让法治发出“好声音”
法治宣讲要像钥匙,能开不同的锁。作为全国科教文卫体工会系统和江西省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成员,万苏春带着20余场宣讲走进高校、社区、乡镇。面对领导班子,她侧重法理阐释,传递“执政者”的法治理念;面对基层公职人员,她拆解社区治理、执法实操的经典案例,讲清“为什么、怎么做”;面对高校学子,她用热点案例解读法治精神,点燃理想火种。
在推动法治实践落地中,她更带着学生把论文写在赣鄱大地上。围绕社会治理难点开展实地调查,完成的调研获8位省级领导批示,部分成果还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学生看见自己的研究能推动改革,就更懂得法的重量。”从课堂到社会,万苏春用行动诠释着:法治既要讲法也要容情,既要扎根理论也要回应民生。
十年耕耘,万苏春老师用一堂堂生动的课程、一次次真实的实践、一页页详尽的日志,让法律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更走进学子的心中。在她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带着法治信仰与人文关怀,踏上守护公平正义的道路——而她,始终是那个将人间烟火融进法律讲堂的人。
(图文一审:石玮 图文二审:杨文 图文三审:陈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