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提质年 科研建设篇】科技赋能、创新突围,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落地见效
启航网讯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锚定区域发展蓝图,近年来,学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在科研项目攻坚、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四大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前瞻性布局、机制性创新、全方位赋能,学校不仅在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更以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服务国之重器研制与江西高质量发展,书写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答卷。
锚定国家战略,攻坚“硬核”项目,筑牢科技力量根基
学校紧扣科技创新“四个面向”要求,精准对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与重大专项,聚焦航空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从团队、机制、资源三方面提前布局,破解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实际难题。
近年来,学校在航空新材料、先进制造、动力与能源、电子信息、无损检测、环保化工等领域共承研14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保持连续3年不断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包括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1项、B类2项、联合重点项目2项,高层次项目总数位居省内工科院校首位。获批XX重点项目、XX工程项目、国家实验室技术基础项目等20余项,连续3年获批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计划项目,承担相应领域项目20余项,国家级项目数量增长5倍,项目经费增长300%。新增国家社科基金20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5项,获批数量位列全省首位。
激活创新引擎,搭建高能平台,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打通创新链条,推行“人才特区”政策与“揭榜挂帅”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努力成为提升我国航空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科技人才高地。
同时,作为江西首个高校获批太行实验室江西创新中心,填补江西航空产业发动机板块的“空白”。优化重组后,拥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创新平台绩效考核首获全省第一。获批航空制造创新中心等多个省级平台,数量位列省内军工科研单位第一,成为学校航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技术 赋能国之重器升级
学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深化与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战略合作,打通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共建9家联合技术中心,联合获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11项,获批中国航发集团级联合技术中心(UTC)。
学校深化“人才互用、企业出题、联合答题”的协同机制,服务打造国之重器,20余项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C919、歼-20等重点型号研制。深入实施“1+1+N”科技特派员制度,45名科研人员深入江西、湖南、贵州等七大片区27家航空主机厂、主基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力反哺我省航空自主创新、技术突破。近年间,学校承担航空航天军工横向项目800余项,到账经费连续4年超1亿元,助力企业年均新增产值超百亿元。
深化产学研用,精准服务地方,助推江西高质量发展
学校扎根江西本土,对接江西“1269”行动计划并出台“1+1+X”专项实施方案,年均承担各地市重点产业链项目200余项,到账经费年均超5000万元。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连续8年入账,累计获一等奖14项、二等奖21项,获奖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我省企业新增年产值超50亿元。
学校发挥省级创新联合体、产教融合战略联盟牵头单位作用,制定服务江西省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落实方案,对接航空、大飞机、直升机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技术需求近百项,意向合作经费超1亿元。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率先成立低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发一体化反无干扰系统等系列低空装备与技术,在江西省首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的佳绩。强化智力支撑,服务产业政策决策,《推进江西低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提升科创平台建设质效》等33篇研究报告获正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教育科技人才保证。
(图文一审:黄成 图文二审:谢黎志 图文三审:宋仁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