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二级学院巡礼|
动力与能源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
根据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安排,为深入推进二级学院自评自建工作,展示各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学校决定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活动。本期巡礼学院:动力与能源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
育国之脊梁,铸国之重器
1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动力与能源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是在原机械工程系、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立起来的。2009年6月,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及专业设置的需要,由原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器设计工程系”、“飞行器动力工程系”、“飞行器制造工程系”的航空维修技术与工程方向、大学生航空文化教研部和原土木建筑学院“力学教研部”、“力学实验中心”、“ 实验力学研究室”组建飞行器工程学院。2013年新增飞行技术专业,培养飞行学员。2017年8月,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与南昌航空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航空发动机学院,和飞行器工程学院合署办公,学院更名为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招收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航空发动机方向)本科生。2018年9月,为适应江西省航空发展需求,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航空维修技术与工程方向)和飞行技术专业从学院分离出去,组建通航学院。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保留原有的“飞行器设计工程系”、“飞行器动力工程系”、“大学生航空文化教研部”、“力学教研部”、“力学实验中心”。2024年9月,为更好的建设和支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飞行器工程学院更名为航空宇航学院,新成立动力与能源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下设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学院定位】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坚持思政教育与航空精神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育人体系,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专职教师41人,博士学位教师占82%以上。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硕士生导师39名(另外还有外聘硕导8名),江西省首批“555”计划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3人(其中青年人才2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赣鄱俊才”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
【专业建设】
目前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013年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获批“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3年9月进行了首批本科招生。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于2024年3月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24年9月进行了首批本科招生。
【平台建设】
学院设有2个学术型硕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噪声与振动工程;设有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航空工程、能源动力。2017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为江西省一流学科成长学科;2022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为江西省一流学科高峰特色学科。学院拥有1个部级科研平台:“通航涡轮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获批)。拥有1个省级科研平台:“绿色通用航空动力”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获批)。此外,还与国内10余家航空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
【科学研究】
学院结合学校和地域优势,不断探索、谋求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动力系统设计、高效燃烧-流动-热设计、动力系统测试方法、动力先进结构设计等科研方向和团队。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论著11部;科研到账近一亿元。在航空发动机封严环研制、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微小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推广价值重大的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航空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在相关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2 育人特色
特色一:航空报国铸魂、党建引领驱动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国家和江西航空产业需求为主线,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落实好“1269”行动计划,推进党建+航空特色发展+N(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风、科技创新)工程,凝练“123”党建工作机制(一种精神引领、二个阵地培育、三个方面融合),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学院党委积极推进教工党支部与中国船舶集团七一零研究所、兵器集团204研究所、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等航空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合作共建,推动双方在学术研究、工程技术攻关、人才联合培养等领域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做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
特色二:党建团建促学风,科技创新促学术
学院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核心,按照“党建带团建促学风,科技创新促学术”的双创双促工作思路,依托学科专业特色,主动承办航空发动机设计挑战赛、航空发动机创意设计赛、航空发动机模型制作等赛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能。
近三年,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0余项,极大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及学习兴趣。同时,学院也连续三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全国总决赛中获奖,其中2022年获得国铜,2023和2024年获得国银。

学院以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为宗旨,以奋发进取,求实创新为精神指引,培育出许多杰出青年学生。如2024届优秀毕业生、学校“十佳大学生”屈帅镔,在校期间创立了南昌中擎时代航空高科技有限公司,主持科创项目“赣江航发—中国微型航空发动机领航者”获批全国首批中国国际“互联网+”创业者支持计划,主持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科创计划、参与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申请国家专利十余项、已授权五项发表SCI在内的高水平论文四篇,获得“挑战杯”全国银奖、“互联网+”全国铜奖等国家级、省市级奖项20余项;获南昌市“洪城创业故事汇感动大使称号”;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清华大学,其事迹被“南昌广播电视台”、“创业者说”等媒体专题报道。
3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学院将坚持回归教育本质,聚焦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通过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激励教师专注教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及推动教育创新发展,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战略举措,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同时,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产业发展趋势和江西“1269”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专业建设和改革,形成航空类优势学科和专业,持续提升学院办学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图文一审:洪书生 图文二审:丁相玉 图文三审:钟光华 图文终审:伏燕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