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南航>详细内容

媒体南航

【媒体瞩目】高校博物馆:好看好玩又有料

来源: 作者: 摄影: 发布时间:2025-01-06 浏览次数: 【字体:

启航网讯:我校航空科技馆个性鲜明,以大学学科特色为依托,承载着航空领域的专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被江西日报、江西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原文如下

在当下的文博热潮中,博物馆一票难求成为新的文化现象。与综合性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个性鲜明,大多以大学学科特色为依托,承载着某一领域的专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其中一些馆藏精品更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华文明史中不可小觑的宝贵财富,非常值得一探。

  展品小众又硬核

  “之前了解过相关航空器知识,今天能亲眼见到强-5飞机,太激动了。”南昌航空大学孝彭书院航空材料专业学生余洋洋,一进航空科技馆,就被场馆中央摆放的强-5飞机所吸引。

  2024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开幕当天,在南昌航空大学内,一座融合了科学性、教育性、体验性的航空科技馆正式开馆,与观众见面。

  强-5是中航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种强击机,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骄傲。1958年,这架机型开始研发,1965年迎来首飞,3年后便开始大规模生产,直到2012年交付最后一架,强-5以47年的服役时间书写了一段传奇。强-5的设计者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南昌航空大学前身)首任院长陆孝彭。而在强-5研制过程中形成的“自强自立,求实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献身航空,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也成为中国航空工业自强不息的写照。

  科技的魅力让参观者心向往之,自然的造物神奇也让人惊叹。大型海百合化石标本镶嵌在墙壁内,让人感受到来自远古的震撼;整窝的恐龙蛋化石安静“躺”在展厅内,仿佛向观众诉说着亿万年前的故事;巨型晶洞里的紫水晶宛如深邃天穹里的群星,夺人眼球……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图书馆,藏着一个“宝藏”博物馆——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一次奇妙的自然探究之旅开启。这里展示了自然遗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大类:矿物(宝石)和古生物化石。前者是地球及太阳系46亿年来形成与演变的产物,后者代表地球生物30多亿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物遗骸与遗迹。

  展品中不乏世界顶级的藏品与首次展出的精品,比如格里比亚努斯古蟒化石,世界最大红硅钙锰矿,重约95000克拉的海蓝宝石“蓝月”等。

  而在赣南医科大学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展厅核心位置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套木质课桌椅,桌面上有一架木灯台,煤油灯碗里还有灯芯。“这可是我们博物馆展馆最有价值的文物,它来自中国共产党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这是学校筹建博物馆时,从当地原封不动搬来的。”博物馆学生讲解员呙幸子介绍说。

  赣南医科大学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是一座陈列展示、宣传研究中央苏区卫生史的专题性院校博物馆。它的展品中,有红军医院伤病员用过的木质火笼、称量中药材的戥秤,骨质秤杆,手术器械,还有药业合作社股票、红军编撰的医药卫生书籍等。走进这座博物馆,仿若穿越至了那个年代,敲开了红军医院那扇门,看见了军医们在战火硝烟中,救治伤员、医治百姓……

  内容专业且精深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红色医疗卫生和人民医学教育的发源地,形成了具有独特价值的红色卫生文化资源。赣南医科大学红色卫生史博物馆用“创建红色卫生”“开展卫生运动”“培养医务人才”等篇章,展示了1927年到1934年间的红色医疗卫生史料、物品、图片等藏品近1500件。百年前的故事,在老物件身上静静铭刻着。

  江西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旋翼机和固定翼机研发生产能力的省份。江西航空的演进始终追随着祖国航空事业前行的步伐。漫步在南昌航空大学航空科技馆内,观众能看到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首飞后,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给洪都航空全体职工的嘉勉信;还能看到占展区四分之一部分的“江西造”国产大飞机C919的“成长日记”……从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到现代航空科技的日新月异,七个展区所展示出的航空文化见证了人类探索苍穹的历史和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

  不仅有强-5,馆内还有包括直-11、K-8、歼-15、歼-20在内的10余架军用和民用航空器的实体与模型。这些硬核展品集中亮相,“圈粉”众多,吸睛无数。每一架航空器的背后都承载着中国航空科技的关键突破,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创新与进步。

  “在人类探索天空的征途中,航空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交通方式,更孕育了一种独特的航空文化。在教育领域,航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为重要。”该校航空宇航学院党委书记江凡介绍,学校建设航空科技馆不仅能用于教学、科普,还能激发参观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光环”也不少。自2020年开馆以来,它已入选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南昌市科普教育基地等。

  每个藏品背后,都有着独属于它的故事。就拿镇馆之宝之一的“红硅钙锰矿之王”来说吧,它原产于湖北黄石的冯家山矿,曾在米兰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2015年,宝石矿物研究专家刘光华在米兰自然历史博物馆观展时,发现了这块中国的珍宝,克服重重阻碍,最终将其买下,让它永远回归中国。

  是研究者的“蓄水池”,也是服务社会的科普地

  为何学校内会有一座专注自然遗产的博物馆?“这里既是博物馆,也是学生的实训基地,还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探讨自然奥秘与学习自然科学的场所。每年的新生开学第一课,参观博物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刘光华介绍。

  博物馆不仅把社会公众“请进来”,还把科普服务“送出去”,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校内外参观者6万余名。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主任周筱旭告诉记者。

  开门办馆的还有赣南医科大学红色卫生史博物馆。该馆得到了民间收藏家、苏区历史爱好者等各方人士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他们纷纷将有关资料或实物无偿捐献给博物馆,丰富了博物馆馆藏资源。

  谢焕辉曾任红军第一后方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他的后人捐赠了谢焕辉使用过的藤编药篮、戴过的老花镜,以及撰写的回忆录和学医笔记等实物照片。就拿谢焕辉的笔记来说,手掌大小的笔记本上,用米粒大小的行楷誊写的学医心得,没有一处误抄涂改,尽显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十分珍贵。

  博物馆是研究者的“蓄水池”,也是思政教育“体验所”。赣南医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便是参观红色卫生史博物馆,让新生们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白手起家,一步步建立、发展、完善苏区医疗卫生体系,保障军民生命健康的历史,走好医学生从医之路的第一步。

  早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就印发文件,部署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鼓励高校博物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效益。当下,藏品的“高冷”属性已在多方努力之下被剔除,它们亲切可感、近在眼前,“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一起去逛高校博物馆,触摸真实可感的历史,用更多元的视角解锁有趣的江西文化吧。


附相关媒体链接:

江西新闻:http://m.jxxw.com.cn/v5/index.php?c=App_News_v5&m=show_paper&?share=app&siteid=55&contentid=10146727&paperId=2&uid=0&uuid=



责任编辑:李梦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