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江西师生用暑期实践传赣鄱薪火,这波操作必须赞!
启航网讯 7月29日,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以《江西师生用暑期实践传赣鄱薪火,这波操作必须赞!》为题报道我校。
全文如下: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报道:2025年暑期,赣鄱大地骄阳似火,比天气更炽热的是江西高校学子的实践热情。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精心部署下,“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全省学子围绕“红色、书院、陶瓷、医药、农耕、戏曲、矿冶、客家、茶叶、赣商”10条线路,在社会大课堂中锤炼本领、传承文脉,让青春在文化传承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别样光彩。
红色基因是赣鄱大地最鲜明的底色,也是实践活动中最动人的篇章。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一场三人红色讲解依次展开。10岁的讲解员郭景添用清脆童声讲述红军长征故事;江西理工大学实践队员吴雨航,将学校苏区精神馆展陈与革命文物深度结合,接续讲解;当地讲解员杨丽则深情讲述红军和老乡共耕的故事。“三人依次讲解,讲的是历史,传的是信仰。”吴雨航的感悟,充分体现出传承红色精神的坚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景德镇程家山村的山峦间,仍回荡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斗回响。南昌航空大学暑期大思政实践团师生们伫立烈士纪念碑前,聆听革命先烈们的抗日故事,那些课本上记录的抗日战争文字有了千钧之重。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师范大学的实践队伍深入赣南十八县,在客家文化的沃土中探寻非遗魅力。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客家擂茶制作,从最初擂棍拿不稳、用力不均匀,到后来动作娴熟地将原料磨成细腻茶泥,在木杵与陶钵的碰撞中,领悟“一擂千年,赣鄱茶语”的韵味,更品出其中蕴含的客家人民坚韧、包容与坚守的精神品质。
在国家级传统村落宜丰县天宝乡平溪村,斑驳白墙、精巧黛瓦与幽深古巷,构成东华理工大学学子的天然课堂。他们穿梭于元明古建间,探访罗酒作坊、记录土纸技艺、追溯青铜印记、体悟农耕智慧。接下来,他们还将撰写调研报告,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践,太有成就感了。”实践队员赵一鸣兴奋地说。
中医药文化是江西的特色名片,今年6月至7月,江西中医药大学“文化赣鄱行”组织38支队伍赴全省29个县区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有的实践队前往中药饮片公司,学习非遗中药炮制,感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蕴含的工匠精神;有的实践队来到中草药种植基地,跟随药农学习黄精、茯苓等道地药材的种植技术,参与除草、采收等劳作,在赣鄱大地同上一堂“有中医药味”的大思政课。
书院文化、赣商文化、农耕文化等线路上,同样活跃着高校学子的身影。南昌师范学院文化分队走进“天下书院之祖”——庐山白鹿洞书院,在御书阁,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如清泉流淌,激荡起青年学子的创新火花与实践热忱;延宾馆中,胡居仁“仁爱为本”的教育理念浸润人心,让师生们在千年文脉中深切感悟书院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刻体会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人格塑造和精神引领。
“我们精心设计10条线路,让每一条线路都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知行合一的成长阶梯。”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王宣海的话,点明了活动的初衷。
从红色旧址到古村街巷,从车间厂房到田间地头,江西高校学子用脚步丈量赣鄱大地,用行动诠释文化传承。这场“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不仅让学子在实践中锻炼才干,更让赣鄱文化在青春的接力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新时代江西发展画卷中一抹亮丽的青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