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文学>详细内容

文学

飘逝的烟火

来源:启航 作者:06级国防生 摄影: 发布时间:2012-06-18 浏览次数: 【字体:

  回首来时路,总感觉有一些温暖的东西正慢慢地离我而去,伴随时间的流逝淹没在岁月的烟尘里。撇开烦恼琐碎的世事,我努力寻找着她的踪迹,在我凝神细思中,那些隐藏在记忆深处的画面不断的涌现,一幕幕的场景仿佛如昨,那么真实清晰、动人可触,在我的心里涌起阵阵的温暖。

  永远忘不了故乡的那一幕:仲夏的傍晚,晚霞将余晖洒向整个村落。墨绿色的稻田上,有几只白鹭在飞翔。从农田归来的人们挽着裤腿打着赤脚,肩上扛着一把锄头或钉耙,嘴巴抽着旱烟,伫立在村口凝望着那片浇灌着汗水的庄稼地。河塘边浣洗的妇女手中抡着棒槌,有节奏的在青石板上捶着衣服,那“咚咚”的声响,引得河塘里的鸭子也“嘎嘎”地叫个不停,那声音伴随着水里的波纹逐渐荡漾开去。河塘的一隅发出“咕咕”的蛙鸣,顿时,一些人家的猫狗也不甘寂寞,纷纷叫唤应和起来,整个村庄就像在演奏着一首欢快的交响曲。

  袅袅的炊烟从各家房屋上缓缓升起,被炊烟笼罩的村落像披着婚纱的新娘,端庄而娴静。空气中漂浮着一股柴草燃烧的味道,夹杂着从农家做饭飘散出来的香味,让人顿生几分饥饿感。这时隐约传来谁家母亲呼唤自己孩子的声音,“小把戏哎…在哪块啊…快回来吃饭喔……”,声音是那么的温婉悠长,回荡在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彷佛在告诉人们,忙碌的一天已经过去,一家人又可以围在餐桌上尽享天伦之乐了。

  记忆中,农村做饭都用老灶。老灶用砖头砌一个灶台,上面放上两个大锅,大锅下面供稻草生火,农村称之为“灶膛”。灶膛后面堆放着柴禾,农村里叫“灶门口”,从灶膛里再砌一段通到房屋外面就是烟囱了。记得父亲还用毛笔特地在老灶上写了“水星高照”四个大字。紧靠上面贴着一副灶神的画,旁边还是父亲写的一副小小的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厨房靠着灶的一侧墙壁被烟熏的漆黑,上面布满了油渍。年少时,母亲做饭,我便坐在灶门口的小板凳上,用一个很长的火钳帮母亲不停地往里放柴禾,农村称之为“烧锅”。有时候柴禾加的太多一下着不了,冒出浓浓的烟,这时候母亲就说“用火钳翻一下”,于是又开始燃烧起来。儿时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我在后面按部就班的加着柴禾,母亲哼着歌谣忙前忙后,一副母女其乐融融的样子。还记得烧锅的时候,我经常扔进灶膛里一个山芋,一顿饭熟了,我的烤山芋也就熟了,我从还没有完全熄灭的灰烬里翻腾出来,尽情地享用着我的劳动成果,那味道香甜极了。那时候,村里的家家户户都用这种灶做饭,大锅煮出来的饭很香很香。留下一点饭在锅里,在灶膛里再生把火,把锅盖盖上焖一会,就能做出一大锅的锅巴。那时候没有零食,我们都喜欢吃这种锅巴,特别是那种薄薄的更好吃。手捧几片锅巴,上面放点自家磨的红辣酱,沾一点辣椒咬一口,那感觉脆脆的又辣又香,经常吃下来小嘴辣得通红,鼻涕眼泪满脸都是。一边吸着鼻涕一边将舌头伸出来不停的哈着气,有时候辣得实在没办法,拿起一个水瓢从水缸里舀上一瓢从河塘里挑来的水,咕噜咕噜喝个精光,这才好受一些。在这样的场景里,我度过我无忧无虑的童年,那感觉如今回想起来都不能忘却。

      恍惚间想起曾经贴在厨房的那副对联:人间烟火锅灶始,煮酒烹茶待客来。可是那袅袅的炊烟、成捆的柴禾、烤黑的山芋、爽口的锅巴,那些曾经滋养过我生命的烟火,如今你们都飘向了哪里?那一个个装满我回忆如珍珠般沉甸甸的日子,又在我匆匆的生命旅途中遗失到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