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文学>详细内容

文学

漫谈青年人“在路上”

来源:启航 作者:黄尧 摄影: 发布时间:2012-06-18 浏览次数: 【字体:

  最近网络上有一句话在青年人中间很流行:“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在路上”,出自美国小说家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青年群体中“垮掉的一代”靠搭车的方式多次横穿美国大陆进行旅行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美国青年追求美好事物的理想与整个美国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人类道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所以“在路上”,广义意义上来讲,有一种探索的意味,旨在通过旅行和到社会上去历练等方式去寻找和发现对青年人有意义的生存具有指导作用的真理。“在路上”这个词,不管它因何而起,我想它在青年群体中首先应该是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今天,我们处在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这个时代是我们特有的,我们青年身处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体会和情感,结果我们单有感情而没有表现这情绪的艺术,眼看着青春韶华且行且逝,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年人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在青年的探索之路上徘徊踟蹰,不知所措。回首民国时期,“民主”和“科学”这两个铿锵有力的词成为当时社会有识之士和青年大学生最健谈的话题。在当时的大学,如北大、清华,以至于后来的西南联大等等,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在国家与学术的问题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并由此创造了当时整个国家文化界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之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沉寂已久的中国知识阶层(主要是青年文人和学生界)爆发了一场 “国学热、文学热、哲学热”的持久的文化浪潮,产生了无数的名家名作,譬如路遥和他《平凡的世界》、海子和他激情洋溢的诗歌……这些前辈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以他们的方式去经历,去亲身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去追求“在路上”的生活。

  今天,我们已经不自觉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我们青年人的发展,也许就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我们今天所叫做生活的,过后它便是历史,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总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淡然和漠视来掩盖我们青年时代波澜般澎湃的激情。那么,与其眼看着我们的继承者和后来人笑话我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哑巴,没有艺术,没有文章,乃至于怀疑我们没有情感,何不把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人类不可遏止的同情心化作一股滚沸的热血,以青年人的激情和文采呐喊,表达自己的信仰?我们在这个时代的路上,不能一步不前,哪怕走错了,我们可以调转方向继续走,付出的也不过是看到了本来没有机会欣赏到的美景。但倘若我们一步不前,总是希望找到引导和帮助才开始,那我们将一直滞留在起点,“在路上”的精神也无从谈起。开始,这也许会生涩幼稚、冗长散漫,但是我们追求,我们坚持,我们就会进步!当我们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时,这便是我们祈望的结果,所谓身体的在路上,最终目的也是净化心灵,达到灵魂的“在路上”。

  让我用“在路上”的形式和精神来表达自己对大学生,对青年人生活的理解——坚信“博雅”和“担当”,倡导多读书,读好书,无论是坚硬的哲学,还是浪漫的文学,都可以充实自己的头脑,因为读书使人明智,变得博雅;我们鼓励去旅行,不是走马观花地看看风景,而是尝试用徒步、骑行、搭车和自驾,甚至做义工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体验一路上不同的风景民俗。尝试和陌生人交谈,通过他们的眼去看你眼前的风景;通过他们的情感去加工你正在经历的生活,开阔视野,丰富心灵。关注和宣讲公益,并尝试践行,最简单的实现途径莫若各类志愿者活动,例如青年支教和三下乡活动。这是青年人,尤其是我们大学生的机会,是一个开始,是责任,是担当,是召唤我们尘封的人类最初的纯洁情感,是感动我们心底最柔软处的一抹虹!

  不要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犹豫这件或那件事情,否定这种或那种激情,结束这个或那个准备实践活着尚未实践的、对自身有所裨益的活动。

  作为青年人的我们,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