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昌航,我的大学
又一次来到航空城出差,晚上忙完工作,突然想起来看看昌航的网站,恍然发现60年的校庆即将来临,不禁想起在昌航的青春岁月。 上海路、辛家庵、华联超市、风味广场,“没有达不到的境界”诸多的关键词扑面而来。
怀揣航空报国的梦想,在50年国庆大阅兵的前几天,我们踏入了大学的校园。十月一日,大家激动的聚集在一起在办公楼一个会议室看的阅兵式。同样在那个国庆节,又在学校礼堂看了一场电影《冲天飞豹》。不曾想,这个电影竟然一直影响着我对人生的选择。从踏入南昌航院开始,我的生命中再也没有离开“航空”二字。当时的我没有想到的是,十年时候的国庆,自己参与研制的飞机能够从天安门飞过。
我们班36位同学,真的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从东北松花江畔到南海之滨。初到班级,我是那么的生涩,头几天紧张得都不会说普通话了。那几天最爱和来自安徽的小雷一起说话,因为我们二人方言接近。开学第二天起床冒起一句山东话,竟然同宿舍的6人都没有听懂。幸运的是,当时同宿舍的几个人,大多在北京工作学习。离开昌航那么多年之后,我们还能很容易的聚在一起聊天。同舍诸友,多已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和可爱的儿女,现在我们聚会,已是拖儿带女的10多人参加了。
进学校熟悉之后,那就是每天四点一线的生活——上课、自习、吃饭、睡觉。最爱在那小小的图书馆上自习,因为随时可以进去翻参考书;最喜欢去风味广场的一家陕西面馆吃面条,因此喜欢上了陕西面食。非典的时候,几乎天天在操场上跑步,从来没有那么的喜欢锻炼。锻炼之后可以去风味广场吃饭,那里有美味的米粉、盖饭,还有一家非常好喝的豆浆店……
大学的第一堂课是王如海老师的《数学分析》。王如海老师是个讲起课来认认真真的可爱老头,对学生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大学的最后一门课——毕业设计,竟然也是王老师审我的论文。依稀记得王老师对我的论文评价不错,让我当时受宠若惊。不过,那时候的我特傻,丝毫没有体味到数学分析的美丽之处。倒是最近几年,时不时读一读数学分析类的书,总是能发现自己当年没能领悟到的地方。王卫东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没教过我们课,却和我们最熟,因为他总会去我们宿舍看看大家。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我们毕业离校的时候,王老师一个一个把我们送上火车,每人还有一袋水果。现在依然保持着与各位老师的联系,老师们来北京的时候,我们总能招呼起来聚一聚。
印象最深的课无非是“老匡”讲的《军事理论》和《孙子兵法》。匡老师简直就是南昌航院的传奇人物,我们那些届学生没有一个不记得他的。他的《孙子兵法》一课人多得爆满到没地方站的程度。上匡老师的课,既学文化,又愉悦身心。
每每想起南昌航院,总有那么多的话想说,但又说不出来。恐怕只有亲自再去看一看才能化解心头的思念吧?毕竟,那里承载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想,我们在那里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
(作者为南昌航空大学校友,现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工作)